心血管保健諮詢網


子宮頸癌-症狀、徵兆及疫苗介紹

子宮頸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九十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國人的發生率是女性癌症排名的第一位,該年新增5,985個病人。近年來我們對子宮頸癌症狀的認識有了長足的進展,關於它1的診斷及治療技術都有了明顯的進步。研究發現其是從前期病變慢慢長時間演進而來的,所以這段時間我們可以藉著各種篩檢工具來早期發現及早接受正規治療的話,治癒率相當高。 


子宮頸的表面一種複層鱗狀上皮細包,到了子宮頸管內就變成柱狀上皮細胞,這個變化區就是細胞病變最常發生的地方,稱為「移形上皮區」,它隨著女性荷爾蒙分泌量的多寡、酸鹼度的不同而改變位置,子宮頸癌就是在這塊區域發生病變,在做抹片檢查時,一定要從這個移形上皮區採取檢體,才能判別有無罹患子宮頸癌。

為什麼會引起子宮頸癌?目前仍不清楚,可能的危險因子包括:

  1. 性行為:根據報告指出愈早有性生活,尤其是在青春期時就己經有性生活的人,日後產生子官頸癌的機率愈高;在性伴侶方面,一位女性若有3個以上的男性侶,若有10個以上的女性伴侶,其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更有顯著的增加。愈早有性行為且性伴侶愈複雜,則得到子宮頸癌的比例愈高。
  2. 人類乳突狀病毒(HPV):目前研究發現人類乳突狀病毒(HPV)感染後,病毒會侵入子宮頸上皮細胞核改變其基因性質引起病變。人類乳突狀病毒共分七十多種亞型,其中第16,18,31型己被強烈證實與子宮頸癌有緊密的關連,有將近99%的子宮頸癌患者可以發現有人類乳突狀病毒的感染。
  3. 吸菸:吸菸也是一個危險因素,有報告顯示香菸中致癌因素的尼古丁物質會降低局部的免疫力,每天吸的菸越多、菸齡越久,得子宮頸癌的機會越大。
  4. 女性荷爾蒙:有些學者認為女性荷爾蒙-黃體素會改變子宮頸上皮細胞的穏定性,導致發生不正常的變化。

子宮頸癌症狀及徵兆

子宮頸癌初期症狀通常不會引起疼痛。事實上,它們一般不會引起任何症狀且不會被發現,除非婦女有接受骨盆腔檢查和子宮頸抹片檢查。除非異常的子宮頸細胞已經癌化或侵犯到鄰近的組織,否則通常是不會出現症狀的。當出現時,最常見的是異常的出血。這種不正常的出血可能會發生在月經週期間、性交後、陰道沖洗或是做骨盆腔檢查時。月經週期的出血也可能持續較久且量較平常多。更年期後的出血也可能是子宮頸癌症狀之一。而陰道分泌物增加是另一種症狀。

初期這些子宮頸癌症徵兆可能是因癌症引起的也可能是其它的健康問題,只有靠醫師來確定。如果女性們注意到這些變化時,應該立刻去看醫師。

研究顯示一位三十歲女性,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後,約有20%的機率在5~10年後會有子宮頸上皮的病變,而這樣的病變到真正變成癌症大概也需要5~10年的時間,在這段漫長歲月裡大部分並無特別之症狀,唯一比較特殊的是一些不明原因的陰道出血,如果進一步局部侵犯到子宮旁臨近的正常組織,甚至是侵犯骨盆腔壁的神經時,則會有下腹部疼痛、坐骨神經痛、以及因輸尿管被腫瘤壓迫而造成腎盂積水等子宮頸癌症徵兆。

子宮頸癌前症狀的治療將視許多因子來決定。這些因子包括病灶是屬於輕度或重度、該婦女將來是否要生育、婦女的年齡和一般身體狀況、婦女及醫師的意願等等。輕度的可能不需要做進一步的治療,尤其是如果不正常的區域已經在做切片時完全移除時,但她需要接受定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及骨盆腔檢查。當癌前病灶需要接受治療時,醫師可能會採用冷凍手術、電燒法或雷射手術以消滅異常的組織而不會傷害鄰近的健康組織。醫師也可能會採電圈部份切除治療或圓錐狀切除術來移除異常組織。治療可能會引起痙攣性疼痛或其它疼痛、出血或水狀分泌物。

子宮頸癌疫苗

衛生署已經於95年10月核准上市人類乳突病毒疫苗「Gardasil」,又稱之為「子宮頸癌疫苗」,是一種四價人類乳突病毒(第6、11、16、18型)基因重組疫苗,可以預防子宮頸癌前期或分化不良的病變和癌症、陰道及外陰部癌前期或分化不良的病變、尖形濕疣(俗稱菜花)。

誰適合接種子宮頸癌疫苗?考量性行為開始年齡及目前5年疫苗保護期,暫建議初始接種年齡為國中一年級(12、13歲),至於9-12歲宜由家長在諮詢醫師意見後決定接種與否。由於9-26歲婦女同時感染兩種以上高危險HPV型別的比例不高,所以即使已有性行為仍可接種。

誰不適合接種子頸癌疫苗?如果有下列情形時,在接種前必須先告知醫師: 

理論上,從沒有性經驗之女性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可以獲得疫苗保護之最大效益,但已有過性行為之女性仍可施打,不過,若於接種疫苗之前即已感染疫苗所含之人類乳突病毒型別,疫苗即無法預防發生因已感染型別所引起之疾病。不建議懷孕及計畫懷孕之婦女施打子宮頸癌疫苗;若婦女注射後意外懷孕,則須停止注射並繼續追蹤其對孕婦及胎兒的安全性,待生產結束,再繼續施打。 

子宮頸癌  子宮頸抹片檢查  子宮外孕  子宮內膜增生  子宮內膜異位症

心血管保健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