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保健諮詢網


血癌治療-相關方法過程療程及費用



血癌就是俗稱的「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惡性疾病,是國內十大高發惡性腫瘤之ㄧ,不但佔了臺灣因癌症死亡的第八位,也是十大死因之ㄧ,高居兒童癌症的第一位,現在很多電視劇或者是韓劇的劇情中,常用男主角或女主角得了而死亡當做結局而感動人心。許多人都不大了解,常常把白血病跟血友病混為一談,讓我們來更了解它的成因、種類和如何預防跟治療過程療程,也讓大家了解它不再是個絕症,是有很多方式治療方法的。

血癌的種類

白血病有好幾種,它們依兩種方式來分類。一種是根據該疾病發生及惡化的速度而分,另一種則是根據所被影響的白血球細胞來分類。依疾病發生及惡化速度,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在急性體內的血液細胞是分化極不成熟的芽細胞,這些芽細胞增加的速度非常迅速,以至於在短時間內便會出現嚴重的臨床症狀,在慢性體內的細胞是比急性白血病分化較成熟的,可以完成它們部分的正常功能,且芽細胞的增加也比急性白血病慢,因此慢性血癌在初期可能不會出現任何症狀,另外依所被影響的細胞來分類,白血病可以由主要的兩種白血球所發生-淋巴性細胞或骨髓性細胞,當白血病發生在淋巴性細胞,就被稱為淋巴性白血病。當發生在骨髓性細胞,這疾病就被稱為骨髓性細胞白血病或骨髓性白血病。

以下是四種最常見的血癌:

  1. 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分爲L1、L2和L3三型
    • L1型:以小原淋巴細胞(直徑≤12mm)爲主,核染色質較粗,核仁小而不清楚。
    • L2型:以大原淋巴細胞(直徑>12mm)爲主,細胞大小不均、核染色質較疏鬆,核仁1 至多個且較大。
    • L3型:以大原淋巴細胞爲主,且大小較一致,核染色質細點狀且較均勻,核仁1至多個且明顯,胞質染深藍色內含大量空泡並呈蜂窩狀。
  2.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好發於成年人,約有80%的病人超過25歲,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可在細分為M1到M7型。
    • M1型是「急性未成熟骨髓芽球性白血病」。
    • M2是「急性成熟骨髓芽球性白血病」。
    • M3是「急性多顆粒前骨髓細胞性白血病」。
    • M4是「急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
    • M5是「急性單核球性白血病」。
    • M6是「急性紅血球性白血病」。
    • M7是「急性巨核細胞性白血病」。
  3.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最常發生於大於55歲的成人。有時會發生在年輕的成人,但它幾乎不發生在小孩。
  4.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屬於骨髓增生性疾病中的一種,患者體內的白血球會出現不正常的增生現象,罹患初期並無明顯症狀,病情的發展亦相當緩慢。

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是兒童最常見的惡性疾病,好發年齡為3~5 歲,青少年也可能發病,也會影響成人,發病率較低,約佔20﹪左右,特別是65歲以上的成人。

血癌治療方法方式以及相關的過程療程

白血病的治療是很複雜的,隨白血病種類及不同病人而異,醫師會依每個病人的病情決定合適的血癌治療方法及療程計劃,治療不只是依白血病的種類及某些白血病細胞的特色、疾病的程度和過去是否曾治療過,也要視病人的年齡、症狀和平時的健康狀況來決定。急性白血病需要立刻治療,目標是希望先達到緩解狀態,然後即使沒有證據顯示有殘餘的疾病,通常還必須給予多次的治療以預防復發,最後要強調的是許多急性白血病的患者是可以被治癒。

當慢性血癌的病人還沒有症狀時,可能不需要立即治療,但是病人須經常的追蹤檢查,使醫師確認疾病是否惡化,當需要治療時往往疾病本身和其症狀是可以控制的,但是慢性白血病比較難痊癒。應該在具有經驗的專科醫師之醫學中心接受治療,假如無法如此安排,則病人的醫師應該要與醫學中心這方面的專科醫師討論治療療程計劃或轉院,許多病人和他們的家屬想要學習所有有關白血病的知識和選擇,以幫忙他們能主動參與醫療照顧,在過程中病人或家屬都可以隨時和醫生討論相關的問題當一個人被診斷為白血病,震驚和壓力是自然的反應,這些反應也會使患者不知如何去詢問醫師相關的問題,同樣的病人也會發現,很難記住醫師所說過的每一項事情,通常最有效的方法是把想要詢問醫師的問題列出一張清單,做筆記、使用錄音機錄下來(假如醫師同意),可以更容易記住這些回答。

  1. 化學治療:白血病施予化學治療的目標在使疾病得到緩解,而後藉著定期服用藥物繼續殺死剩餘癌細胞,進而達到痊癒的目的。目前治療原則,首先依照病情,依據病童的預後及疾病的嚴重度,區分為輕重不等的族群,對輕者療程較輕,對重者療程必須加重。化學治療之療程可分為:
    • 引導緩解期:病患發病的最初四、五週,是為引導期,引導骨髓恢復正常功能,也就是所謂的「緩解」。此時期剩下的血癌細胞大約是原來的百分之一。
    • 鞏固治療期:此時期乃更換藥物,把殘餘的癌細胞消滅,使剩下之血癌細胞數目達到小於萬分之一的理想。
    • 維持療法期:每天給予藥物治療。
    • 加強治療期:定期給予加強之治療。
    • 中樞神經系統預防治療:因為一般的化學藥物無法到達中樞神經系統,所以需要有鞘內注射。如此,抗癌藥物可循著脊髓液循環來保護腦膜,並消滅藏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癌細胞。化學治療因白血病種類的不同而有不同之治療方法,醫師於確立診斷後,會告訴病患將使用那一種治療方法,並介紹治療內容及治療原則。
  2. 支持性治療法:由於疾病本身及化學藥物的影響,身體上會產生各種症狀及問題,其中最重要的血小板過少引起的出血,和白血球過少造成的細菌、黴菌或病毒的感染。治療貧血可輸注紅血球,治療出血可輸注血小板,白血球過少引起發燒及感染時,可使用抗生素治療,其包括供給病患足夠營養,及預防感染等。
  3. 放射線治療:為了預防癌細胞轉移到中樞神經系統,經過化學治療後,醫師會依病童的情況,決定是否應接受顱部放射線治療,如已有中樞神經系統侵犯之白血病,則通常需接受顱部的放射線治療。
  4. 骨髓移植:骨髓移植:可分自體骨髓移植、異體骨髓移植、同源移植骨髓移植對於一些化學治療無效、復發或屬於高危險性群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人而言,無疑是提供了另一線希望。對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童,在初期緩解後,如有適當之捐髓者,骨髓移植可提供較好之治愈率,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則須靠骨髓移植才有治癒的機會。
    • 自體骨髓移植:所謂自體骨髓移植,是將病患本身經治療後達到完全緩解時的骨髓加以抽取冷凍,然後對病患施以超高劑量的化學放射線治療,以消滅身上殘存的少量癌細胞之後,再把先前冷凍病患自己的骨髓解凍輸回病患身上,作為重建病患造血及免疫機能所需。
    • 異體骨髓移植:異體骨髓移植,與骨髓係來自於病患本身以外的捐贈者,可以是兄弟姊妹、父母、子女或是沒有血緣關係但人類白血球抗原吻合的非親屬捐贈者。
    • 同源移植:係利用病患的同卵雙胞胎兄弟姊妹作為捐贈者,早先認為該類病患之人類白血球抗原與病患可能較為吻合,於移植後較不容易出現排斥之現象,然而由於病患的同卵雙胞胎捐贈者因為其遺傳物質十分接近,是否未來他們得到與病患相同的白血病或先天性代謝性疾病的機會也比較高,或是說他們的骨髓細胞也有問題,會不會將有問題的骨髓植入病患,而使移植成為白費,也是醫師們所考量的問題之一。
  5. 臍帶血移植:由母親胎盤收集後儲存,需要時再取出使用,為近年來熱門的治療方式之一。
  6. 治癒率: 
    •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經化學治療後緩解率在60%之間,五年存活率約為20~40%。
    •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經干擾素治療初次緩解率達70~80%,如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五年存活率約40~60%。
    • 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初次緩解率約70~80%,成人五年存活率約20~30%。
    • 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化學治療後緩解率在70%左右,平均存活期約為六年。


癌症  肺癌  胃癌  子宮頸癌  甲狀腺癌  食道癌  血癌

心血管保健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