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保健諮詢網


血糖控制

民國八十二年,糖尿病開始進入台灣十大死因的排行榜中,九十三年位居十大死因第四位,已不能再輕忽,而要減少或延緩各種糖尿病慢性合併症的發生或降低死亡率,最重要的是要遵守血糖控制。如何知道自己控制的好不好呢?什麼時候要測、要控制到多少呢?怎麼去調整呢?其實血糖控制只要有心一定能做好。該如何來看控制的好不好呢?好壞可以從四方面來看,長期、中期、短期(三天)及當下: 


  1. 以長期控制來看,是不是出現糖尿病合併症。糖尿病發病時間越久、若血糖控制差則合併症越快出現。糖尿病會併發眼底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或血管病變。發生的合併症越多,表示長期血糖控制越不理想。
  2. 以中期控制來看,可以測量三個月的平均血糖。利用糖化血色素HbA1C 來換算過去三個月的血糖平均,糖化血色素公式=100 +(A1C-5)×35。比如A1C:8%,換算過去三個月血糖平均約:100+(8-5)×35=205 左右,測量原理是換算過去三個月與紅血球結合的葡萄糖數量,血糖越高結合的越多,表示控制越差。建議控制目標要小於6.5%。
  3. 以短期控制來看,一般短期是指三天的血糖控制與調整。目前血糖機非常普遍而且在價格上一般人皆可接受,是控制血糖的好朋友。學習如何測血糖以調整治療,是自我照顧最基本的方法,可以經由自我測量來調整個人的生活作息,以達到自我控制,血糖穩定的目標。
  4. 以當下來看,一次血糖數值只是一個點,只能代表現在短時間幾分鐘內的血糖,隨著藥物、活動量及飲食的變化,一個小時後就會有不同,唯有多測幾個點連成線,才能了解血糖的起伏變化。

如何經由測血糖來達到血糖控制的目標呢?當你的飯前空腹血糖維持在<120 mg/dl,餐後兩小時<140 mg/dl,睡前120-180mg/dl,糖化血色素HbA1C<6.5%,這些測量值都在理想範圍內,這時就不需要特別調整測血糖次數。多久要測一次血糖,初發病者最好每天三餐飯前及睡前測量血糖,若測量值超過理想範圍時,就需要逐步增加測量次數,找尋原因及調整治療,醫師指出,大部分患者認為只要飯前血糖控制正常即可,卻忽略了飯後血糖;他建議,至少應兩、三個月到醫院做一次醣化血色素(A1C)檢測,以了解平均血糖的狀況。 。

雖然測血糖的動作並不會使血糖下降,但可藉由測血糖提醒你血糖的高低,可提供你改變生活習慣和治療的依據。看到高血糖後,會讓你的行為改變,進食量減少,並且配合點心的控制和適度的活動,這樣對血糖控制有正面的幫助。當血糖不穩時,你能依據測血糖的時間,找尋到原因並且可藉由改變行為來控制血糖。若不測血糖單憑感覺,這樣就不容易察覺到高血糖,常會因飲食過量而致血糖過高超過血糖正常值而不自知。

以下提出血糖控制是否確實執行的參考依據:

  1. 血糖控制飲食:飲食控制是控制血糖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有患者以為只要吃藥就可以降低血糖,沒必要再控制飲食,飲食未控制的結果;當然是血糖值依然居高不下,也有患者以為只要吃起來不甜的東西就可以多吃,像是花生、鹹或不甜的餅乾……等,都是不正確的飲食觀念。血糖控制飲食可找糖尿病衛教師或營養師諮詢。
  2. 適當的運動:運動時,肌肉對於葡萄糖的吸收利用會增加,身體細胞對於胰島素的敏感性也會增加,可以達到降血糖的目的。
  3. 是否有規則地接受治療:糖尿病患者沒有按時服藥或胰島素治療,是非常普遍的情形,原因包括太忙了、偷懶、去醫院很麻煩,斷斷續續治療的結果,即使原來控制穩定的血糖,也會逐漸再升高,藥物劑量也必須增加。


而當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的劑量增加到最大極限,卻仍無法使血糖控制良好時,就應該趁早改用胰島素治療。但許多糖尿病患者不願意接受注射,原因為怕習慣性。其實第2型糖尿病患者,經過一段時間注射後,只要血糖控制穩定,如果病人的胰臟功能還沒有完全喪失的話,可以再改回到口服藥的治療,且其療效會比接受胰島素注射前要好得多,但病人本身的胰臟功能已經完全喪失,就必須靠胰島素的治療,才能穩定血糖,使併發症不再快速惡化。

一般人認為只要開始打針就必須一輩子打針的觀念是不太正確的,必須視病人本身胰臟的功能而定。至於控制血糖的藥物劑量,需要根據服藥後血糖值的變化,逐漸地調整,才能調到最理想劑量。有些患者因為服藥不規則,或是無法配合抽血檢驗,以致無法得知其需要的藥量結果因為藥量不足,而導致血糖控制不良。當發現自己的控制不好時,應檢討是否有上述常見的因素存在,並確實地改正,才有可能使血糖控制獲得改善。 

糖尿病飲食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症狀  血糖控制

心血管保健諮詢網